会员登录→→中国全民补硒工程网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专家在线 > 专家文章 > >> 正文
对中国传统膳食和地方病的探讨
2010-10-29 17:52 来源:未知 点击:

     近年来,欧美的高脂肪膳食已暴露出不少问题,人们开始注意到中国传统的素膳的优越性。杨光圻认为,中国传统膳食的优点无疑应予以肯定,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地方病,如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等却曾在中国广大农村中蔓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病情的严重程度虽然大大减轻,但却仍有新病区出现,因此人们有必要考虑农村传统的膳食所带来的影响。一些地区的居民由于极端单调和特殊的饮食习惯,导致了该地区居民的营养缺乏病,如癞皮病等。因此,改进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显然能使此类疾病得到控制。但对另一类基于地球化学特点所形成的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地方病,单调的全素饮食以及自产自给的农村习惯膳食实际上起到传递地球化学特点的作用。在粮食增产的情况下,如自1950年至1986年中国粮食产量从平均每亩77.5公斤增到252公斤,即增产3.2倍,加重了低硒地区土壤供硒能力的不足,这就有助于解释新病区出现的原因。此外,一般植物性食物较之动物性食物更具有传递本地地球化学特点的能力。杨光圻等曾在克山病病区大量地分析了蔬菜、野菜及野果等植物性食品的含硒量,希望能找到相对的高硒食物供病区居民选用,但却未能得到理想结果。例如,他们测定的21种蔬菜及17种野菜的含硒平均值,按干重计仅分别达每公斤含0.13微摩及0.25微摩;菌蕈类含硒量虽然较高,但生物利用率过低;病区鱼虾、鸡肉、蛋以及牲畜肾和肝的含硒量则较高。而在高硒区,蔬菜及饲料含硒量又往往大大超过动物食品,如萝卜缨含硒量按干重计,每公斤含11.3微摩,在原因未明脱发掉甲病的爆发前期曾被误视为传病的食品。由于动物体不能象植物体那样经受极度低硒和高硒的作用,所以,病区动物食品较之植物食品安全。上述传统的全素膳食特点和依赖本地食物的生活方式曾为某些生物化学疾病在中国广大地区内蔓延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杨光圻曾阐明有些国家,如新西兰,虽然也有低硒区,但其居民膳食中硒的82%来自动物食品,因而未见发生硒缺乏病。这就是有关硒缺乏地方病过去大面积出现在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的营养学会曾建议:人的膳食中,脂肪热量占全部膳食热量的20%-25%,较为适宜。1982年,中国城市已达25%,但农村居民仅为14%。此外,动物食品热量占全部膳食热量的百分比:全世界人民平均为16%,中国城市居民为12%,发展中国家居民为9%,而中国农村居民1982年仅为4%。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传统的膳食习惯已发生了某些改变,如食物的相对多样化和部分食物流入市场等。近年来,中国的克山病等地方病的发病率持续下降可能与之有关。但是,由于某些地球化学特点对地区食物,特别是植物性食品的影响普遍而深刻,为了确保人体健康,并在短期内控制地方病的流行,在提倡改进膳食习惯的同时,有必要在病区采取改进居民对硒的摄入量的措施,如在克山病区推广居民食用硒盐措施及种植农作物施硒肥等。因此,研究人体对硒的安全摄入量范围,成为预防中国地方病的一项重要课题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 2009 qmbxgc.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中国全民补硒工程指导委员会
版权所有:全民补硒工程网
网站备案:粤ICP备10234860号